基地总体情况介绍
2009年9月,以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为依托的南宫28“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地”获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以来,努力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地”建设成为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和课程研究于一体的研究平台。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为辽宁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提供咨询与建议;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地成为我ng28平台省职业教育决策的主要咨询服务机构之一;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地成为指导我省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导中心。
目前本研究基地共有专任教师共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体现出团队较强的实力、活力和发展潜力;团队成员学历层次较高,5名专任教师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博士在读,并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团队学缘结构合理,5名专任教师分别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有利于团队中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创新文化的形成及创新研究的开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具有长期发展潜能的教师团队。
基地成立后,紧紧围绕基地建设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打造高水平成果
基地负责人徐涵教授一直鼓励成员围绕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以项目研究、撰写论文带动成员科研水平的提升。2010年以来,基地成员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人次;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比较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管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CSSCI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ng28体育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通过横向课题,为社会服务
2012年以来,以基地为依托成功获批世行贷款辽宁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教育咨询服务”;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示范校建设教改咨询与服务项目;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以及沈阳市旅游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项目等,横向科研课题进款近百万元,为促进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
3.为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与服务
基地负责人通过参与政策的制定、规划的起草等工作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与服务。2014年,徐涵教授参与教育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起草了《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及省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2014年,徐涵教授撰写的《关于辽宁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被主管教育的省领导批示、教育厅采纳,为辽宁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4.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基地注重加强与扩大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每年均参加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中青年职教论坛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基地成员每年都在学术会议上做主题发言,积极参与会议的自由讨论,围绕会议主题发表学术见解。
基地学科带头人介绍
徐涵(1964—),女,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师从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Felix Rauner教授,获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等多种学术兼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涵一直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8项;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7项;10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反思》《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等学术著作7部,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和《职教论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丰富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具体体现在:
1.在中德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比较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在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与策略。
3.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见解,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徐涵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代表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2011年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2016年获全国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辽宁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转变”获得辽宁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是代表性成果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转变”、“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德国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历史演变”、“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反思”、“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基于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等1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
三是理论研究成果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徐涵教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指导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自2008年以来,徐涵教授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的职业教育贷款项目学校、国家改革示范校以及省级改革示范校提供课程改革方面的咨询与指导,推动了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具体包括:(1)作为世界银行聘请的课程专家为世行辽宁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贷款项目、世行云南职业技术教育贷款项目、世行广东职业技术教育贷款项目和世行新疆职业技术教育贷款项目提供全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咨询与指导,指导项目学校开发了地质工程勘探、园林技术、新能源汽车、旅游英语、数控技术、酒店管理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2)作为亚洲开发银行聘请的课程专家为亚行在陕西省的职业教育技术援助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开发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教学标准”。(3)指导国家级和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沈阳汽车工程学校、沈阳旅游学校和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课程改革,指导学校开发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学前教育、汽车应用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END
资料来源: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材料
本期执行编辑:郭研;责任编辑:王舒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